世界快消息!“弑母案”二审维持原判,滤镜和故事不能带偏对犯罪的认知

发布时间:2023-05-31 08:02:43 来源: 北京日报客户端


【资料图】

5月30日,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吴谢宇故意杀人、诈骗、买卖身份证件上诉一案二审公开宣判,裁定驳回上诉,维持原判。据一审判决,被告人吴谢宇犯故意杀人罪、诈骗罪、买卖身份证件罪,数罪并罚,决定执行死刑,剥夺政治权利终身,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三千元。

法槌敲响,正义昭然。从审理过程看,本案情节十分清晰,吴谢宇预谋策划多时,以残忍手段杀害了亲生母亲,又以需生活费、学费、财力证明等理由骗取亲友144万元予以挥霍。为隐匿身份、逃避侦查,吴谢宇还购买了10余张身份证件。综合全案证据,其作案时具有完全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,可谓主观恶性极深。罔顾人伦、狠毒弑母已是事实,无论“悔过书”有多长、“求生欲”有多强,依法受到严惩都是其必须承担的结果。

回顾起来,这一案件从2016年曝光至今,反复掀起舆论热议。究其原因,除了案件中“弑母”情节的极端性,也在于当事人的“高材生”身份。吴谢宇出身单亲家庭,曾以优异成绩考入知名学府,满身学霸光环的他本是亲友邻里口中那种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正因这种巨大反差和认知滤镜,很多人不断深挖“背后的故事”,想一窥其丧心病狂的动因。

于是,各种解读漫天传播,有人说“原生家庭影响性格”,有人说“母子关系太过窒息”,更有某些自媒体为博眼球不顾三观,炮制出一篇又一篇鸡汤文,把矛头指向国内教育模式乃至“小镇做题家”群体。真真假假、添油加醋,哪有多少理性讨论、客观反思?即便审判结果已经公布,很多“小作文”还在最后来上一句“吴谢宇非死不可么?”犯罪就是犯罪,违法就是违法。种种强行加戏,不仅带偏舆论焦点,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司法程序的干扰。

近些年,网络信息渠道无限拓宽,公众愈发积极参与公共讨论和舆论监督,这是社会的进步,是民主法治建设的积极成果。对于热点事件、案件公众当然可以各抒己见,由个案进行反思也是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,但前提是弄清基本是非,明确边界底线,而不能在情绪过剩的“小作文”里张口就来。保持理性思考和法治精神,保持舆论与司法互相尊重、良性互动,才能维护社会法治与公义的底线。(关末)

标签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亚洲创新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1   联系邮箱:5 516 538 @qq.com